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海外优青申报|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诚邀海外英才加盟


01

项目定位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02

申报条件

(一)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 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 具有博士学位;

4. 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 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 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二)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03

福利待遇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欢迎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加盟,做出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提升学院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国内外影响力。

学院向申请人承诺,项目通过立项评审后,匹配如下待遇:


薪资待遇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可按照政策享受学校、学院各类奖励绩效等,上不封顶;

✧另可推荐申请专项津贴;


招生指标

✧聘任为博士生导师,优先安排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


科研支持

✧除享受国家提供的项目科研经费外,按政策提供1:1配套科研经费;

✧鼓励加入相关学科方向优势团队或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支持交叉合作研究;


生活保障

✧按照学校相关政策,给予安家费、购房补贴,提供过渡性人才公寓;

✧提供丰富医疗资源与服务,以及优质的子女教育资源;


其他

✧通过青年教师发展沙龙等平台,对青年老师成长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关怀与辅导;

✧特别优秀者,待遇从优,一人一议。

04

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主要方向:融合媒体处理与传输/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光信息与光计算技术/多模态探测信号处理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方向:射频电路与天线/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方向:集成电路设计与EDA/集成电路材料与器件/微纳制造工艺与集成/集成电路装备和关键组件

05

申请方式

请申请人将个人基本信息、教育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果、承担科研项目、重要科研获奖、代表性论著及论文发表、专利等材料整理好,2月25日前发送至学院联系人邮箱,邮件主题请标明“2025海外优青+姓名”。符合申请条件且通过评估的,学院将尽快与申请人取得联系,并将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竭诚为申请者提供全方位的申请帮助!

06

联系人








学院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科学前沿基础问题、产业关键技术为导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要使命,以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及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为主干,结合人工智能、计算机、数学、电气、仪器、化学、材料、机械、物理等相关学科,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产研融合创“芯”人才培养源地和“芯智”生产力科技高地。

学院现有师资队伍约210人,全日制学生3000多名,建有国家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子传输与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射频异质异构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高速电子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接口IP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硅基光电子器件研发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非硅微纳集成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院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开展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在多媒体处理与传输、无线通信与网络、光传输与光处理、多模态感知与处理、射频/高速集成电路、新型天线与系统、异质异构集成与先进封装、半导体显示、有机/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高性能信号处理与模拟芯片、MEMS传感与智能微系统、微纳功能材料与制造工艺、类脑芯片与脑机接口、物理电子与生物医疗电子等方向具有深厚的成果积累和研究实力,形成了“通-感-算-智-显”跨域集成融合研发能力。与Springer合作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纳微快报(Nano-Micro Letters)》2023年度影响因子达31.6。牵头完成的“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202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